1946 年,是一所为二战退伍军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它发展成为一所四年制学院,并于 1969 年获得大学地位。它是俄勒冈州位于大城市的两所公立大学之一。它由董事会管理。 PSU 被归类为“R2:博士大学 - 高研究活动”。
波特兰州立大学由 7 个组成学院组成,提供 123 个领域的本科学位和 117 个领域的研究生学位。截至2023年,该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1,000人。其运动队被称为波特兰州立维京人队,校色为绿色和白色。他们参加 NCAA 第一级比赛,主要参加 Big Sky Conference。
==历史==
=== 1946–1964:成立 ===
波特兰州立大学成立于 1946 年 6 月,前身为范波特推广中心,由爱荷华州人斯蒂芬·爱德华·埃普勒 (Stephen Edward Epler) 创立。埃普勒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科特纳学院,后来又毕业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参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结束返回美国后,埃普勒成为俄勒冈州波特兰总推广部门的退伍军人顾问。范波特推广中心是由埃普勒构想的,旨在利用 G.I. 的优势,满足波特兰归来的二战退伍军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账单。
第一批课程在范波特初中举行,鉴于其位于哥伦比亚河漫滩的位置,该学校很快被赋予了一个通俗的名称:“The U by the Slough”。第一届夏季课程有 221 名学生,学杂费为 50 美元。 1946 年秋季学期有超过 1,410 名学生注册,由于名额不足,该学期推迟到 1946 年 10 月 7 日。由于二战后范波特的人口不断减少,扩建中心能够使用为其他目的而建造的建筑物:两个托儿中心、一座带三间教室的娱乐大楼和一座购物中心,需要进行大量改造才能容纳图书馆、办公室和六间教室。除了范波特初中外,林肯高中和杰斐逊高中以及位于波特兰的俄勒冈大学牙科和医学院也在课后时间使用。
1948 年 5 月 30 日范波特洪水过后,该学院因在洪水后拒绝关闭而被称为“不会消亡的学院”。这个词是由学生路易斯·轩尼诗创造的,他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了有关该学院和洪水的文章,尽管学生们给该校起了个绰号“没有未来的学院”。 (轩尼诗是诗人加里·斯奈德的母亲。)学校于 1948 年夏天占领了格兰特高中,然后匆忙改建为俄勒冈造船厂的建筑,称为“俄勒冈造船厂”。 1953年,学校搬到了波特兰市中心,并占据了位于西南百老汇街的林肯高中空出的建筑,其中包括当时被称为“老主楼”的林肯厅。
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期间,学校更名为波特兰州立推广中心。1955年,该中心更名为波特兰州立学院,以标志着其成熟为四年制学位授予机构,尽管学院的课程和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埃普勒曾竞选该学院的院长,但没有被州委员会选举。由于没有学院的行政股份,埃普勒离开并接受了加利福尼亚州里德利学院的院长职务。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