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阶段:培养一流的学者和专家 ===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力培养博士生。与其他名校不同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开办的硕士项目甚少。
著名学者、电影A Beautiful Mind主角原型约翰·奈许(John Nash) 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他凭著仅仅28页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此足见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功。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举世知名,不少教授皆是一时之选,因此吸引了全球各地本身已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成就的尖子报考(当中部分尖子只拥有本科学历。按规定,学生不必拥有硕士学位才能报考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课程),其取录率(12%)虽然比本科(5.5%)高,但竞争仍然相当激烈。每位获取录的普林斯顿博士研究生合共可获近五十万美元的丰厚奖学金,以支付每年的学费、医保和生活费。此外还有额外的暑期研究资助,供研究生前往各地进行研究交流。普林斯顿研究生录取是由各系的招生委员会负责,过程严谨,百里挑一,录取率极低。决定录取的因素不一而足,却几乎缺一不可,主要以本科大学的声誉、本科成绩(GPA)、三封来自大学教授的推荐信、过往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写作能力 (Writing Sample/Publication)、未来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Statement of Academic Purpose)、学术能力与潜力、GRE考试分数以及面试而定。
一般而言,美国众多顶尖大学的研究生训练远比英国、欧陆以及亚洲大学全面、认真和严苛,普林斯顿大学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在首两年,研究生要选修合共十多门小班形式的研讨课(Seminar)。以人文社科为例,每周的阅读量至少一千页,而且课上还有大量演讲报告和互动讨论。然而,要求严格并不意味著默守成规。普林斯顿给予研究生很高的选课自由度,研究生可跨系选课,转益各系名师,如此安排,有利于开拓研究格局和培养跨学科视野。部份研究生课更由来自不同学系的教授合开,激荡学术火花,刺激研究思维。研究生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独立、批判思考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如果平均成绩不及A-,就要被开除。在第二年,要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以人文社科为例,共设三科,每科必须涉及不同而相关的学科,要求是读相关领域大量研究著作,以达致能教授本科学生的知识水平。理科生则要提出一个科研论题及可行性报告,然后“考官”会就这份报告做种种“刁难”,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论述能力及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如果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那就有资格继续写博士论文,否则就只能拿硕士走人。
在全球大学教育经费缩减的严峻情况下,大学教席萎缩,博士生就业难。所以,即使是顶级大学亦多不愿公布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对比之下,普林斯顿大学却愿意公开此等敏感数据:超过六成的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能在毕业之后于大学找到教职,超过四成更能出任终身制轨道(tenure-track)的大学教授,比率甚高。(相比之下,只有不足三成的耶鲁大学研究生和不足两成的宾夕凡尼亚大学研究生能出任大学教授)其余约三成学生则多投身科技界和政商界,学以致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