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维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名: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缩写:LSE;中文简称:伦敦政经学院或伦敦政经)成立于1895年,是一所位于英国伦敦的研究型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于社会科学研究,被誉为“世界一级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于全球政、商、法、学界极负盛名。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也是英国的金三角名校。至2016年为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友、教员及前教员之中产生了20位诺贝尔奖得奖者、55位各国政坛领袖、31位英国下议院议员及42位上议院议员。同时,一项针对全球亿万富豪的调查报告显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有11位亿万富豪,位列世界前十、欧洲第一。
== 历史 ==
伦敦政经学院在1895年由社会主义组织费边社成员韦伯夫妇(西德尼·韦伯与贝特丽丝·韦伯)、格雷厄姆·华莱斯和萧伯纳建立。建立之初,资金由私人慈善家提供,包括来自费边社成员Henry Hunt Hutchinson的20,000英镑的遗赠。由于创始人都坚信由改良主义者而非革命者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伦敦政经学院的建立就是为了辅助费边社达到其建设更好社会的目的,因此它的研究课题一直专注于贫穷、财富不均等相关议题。这使得费边社和伦敦政经都成为影响英国工党的重要力量之一。
伦敦政经学院建立的目的在于重新教育和培养表现不稳定的英国政商精英,因为当时英国教学和研究表现差,其研究生数量相比其他国家少很多。就在伦敦政经学院建立前一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曾表示了系统学习社会科学的需要。韦伯夫妇考虑到伦敦政经学院的办学目的,实际上采用了当时巴黎政治学院的全面涵盖了社科领域的课程安排。1895年10月,伦敦政经学院在Adelphi的约翰街9号正式开学。
伦敦政经学院得到迅速扩张,在1896年9月就与新建的学院图书馆英国政治经济图书馆一起搬到了Adelphi Terrace 10号,并在后来几年继续发展的步伐。到了1900年,伦敦政经学院被伦敦大学认可为其所属的一个经济学院,并与同年开始招收大学部生和博士生。与此同时,伦敦政经学院的学术范围开始扩展到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包括地理(1902年)、哲学(1903年),然后是国际关系、历史、法律、心理学和社会学。到了1902年,小小的Adelphi Terrace校区已经容纳不下整个学校,于是伦敦政经学院当年正式搬到了现在位于Aldwych和国王道的校址——离白厅近在咫尺。学校的老教学楼(Old Building)在1922年正式在Houghton Street落成,1920年得到英王乔治五世奠基,至今仍然是学校重要的办公和教学用地。
在福利国家理论建立者和英国国民卫生保健系统的创立者威廉·贝弗里奇做校长的几年里,伦敦政经重新定义了经济学,这一新构想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后来被作为经济学的标准定义。在这个标准上看,伦敦政经应该被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始祖。贝弗里奇任命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为教授,而后者通过他与凯恩斯著名的争论将伦敦政经学院推上舞台。而伦敦政经与凯恩斯代表的剑桥大学的两钟思想形成了现代经济学两个主要的学派,至今还在争论福利国家和完全市场经济的优劣。另一方面,当时学校的政治学教授哈罗德·拉斯基,作为左派政策的倡导者,也对英国政治有巨大影响。很多知名的世界领袖,包括约翰·肯尼迪,在伦敦政经就学时都受到他的影响。
1930年代,伦敦政经学院和剑桥两校之间的辩论在经济学学术界十分著名。两个学校在学术见解上持续的较量可以追溯到伦敦政经学院建立之初,当伦敦政经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埃德温·坎南(1861-1935),与当时顶尖的经济学家、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阿尔弗莱德·马歇尔,争论关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该学科是否应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马歇尔当时反对伦敦政经学院将纯理论和其所依赖的经济史分开罗列。
争论也涉及到关于经济学家的角色问题,即他们应作为超然的专家还是实际事务的顾问。对于伦敦政经学院的历史经济学家而言,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比经济学理论本身更具意义。虽然伦敦政经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在1920年代曾并肩工作过——比如建立了伦敦剑桥经济服务(The London and Cambridge Economic Service),但在1930年代两间学校对于经济萧条的解决方法产生异见,争论重新开始。
伦敦政经学院的罗宾斯和哈耶克及剑桥大学的凯恩斯是这场学术思维争论的主要人物。争论扩展到一系列问题,包括当时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通货紧缩还是需求管理,以及对于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更广泛的概念等。罗宾斯和哈耶克的观点基于注重自由贸易和反对干涉主义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尽管罗宾斯后来承认这一手段在当时的经济萧条中提出来是不合时宜的。在当时各主要经济体不断增加的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贬值政策下,只有尽早实施近似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才能够实现经济复苏。
凯恩斯和剑桥大学的政策在1930年后成为了实践准则。但随着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长和影响逐渐增大,伦敦政经学院的自由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影响当今的自由经济体。对于哈耶克观点的最好评价,就是当今世界不断增多的国际自由贸易组织,以及诸如关税暨贸易总协定的各种国际共识。解决1930年代的大萧条处理方法并非最佳,这些成果都对于国际社会避免重蹈覆辙而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是当时剑桥大学的学者所倡导的。
伦敦政经学院最初的倾向社会主义的声誉,在1960年代发生了变化。时任校长努力抗争,使学校摆脱了费边社的影响,这在当时引发了许多学生抗议,甚至包括了当时服务多年的校董会主席莱昂内尔·罗宾斯。伦敦政经学院的前任校长安东尼·纪登斯是政治中间派“第三种道路”的创始人,托尼·布莱尔和比尔·克林顿都是其追随者。托尼·布莱尔2005年在学校为费边窗的永久展示揭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