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1896年至今) ===
1896年,学校董事们正式决定使用“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这所学校的新名字。自此以后直到今天,她的官方名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校长塞斯·洛再一次搬迁了校园,这一次校园从49街转至现在的地址——一个更加宽阔的,位于快速发展的晨边高地的校区。在洛的继任者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长达四十多年的工作下,哥伦比亚大学快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为后来的大学设立了“综合性大学”的典范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约翰·瑞·邓宁、伊西多·艾萨克·拉比、恩里科·费米以及波利卡普·库施开展的有关原子的研究,因为第一座核反应堆的建成以及之后曼哈顿计划的启动,在20世纪40年代时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放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1947年,为了满足美国二战退伍军人的需求,大学的一所附属院校被重组为一个本科生学院,命名为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经历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在1968年数百名学生占领了学校的多幢建筑后达到了顶点。这次事件迫使校长格雷森·柯克(Grayson Kirk)辞职,同时也催生了校理事会。
虽然学校的多个学院早已从多年前开始招收女生,哥伦比亚学院直到1983年秋季才第一次招收女性。在与巴纳德学院关于合并两校的,长达十年的谈判失败后,一个只招收女性的巴纳德学院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附属学院。现今巴纳德学院仍然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的毕业生会被授予由哥伦比亚大学和巴纳德学院共同颁发的学位。
自2023年10月6日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爆发以来,哥伦比亚大学的亲巴勒斯坦学生和亲以色列学生发起示威活动,其中在2024年4月发生的校园占领行动以纽约警方强势进入校园清场收尾,但却得到全美各地的高校响应,形成学运浪潮。
== 校区 ==
=== 晨边高地 ===
大多数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学部学生和研究所学生在位于纽约市晨边高地的主校区学习——根据塞斯·洛十九世纪晚期的观点,大学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可以在一个校园内完成。校园由麦金米德与怀特建筑师事务所(McKim, Mead, and White)的建筑师们采用布杂风格(Beaux-Arts principles)的设计思路主持设计。校区占地超过六个街区,32英亩(13公顷)。哥伦比亚大学在晨边高地拥有7,800套公寓,用来提供给教职员以及研究生们居住;另外几乎所有的二十余个大学生公寓(包括起初即设计为学生公寓的建筑以及后来改作学生公寓的建筑)都位于校园附近或晨边高地地区。学校拥有发达且历经一个世纪的地下隧道系统,最古老的部分甚至要早于晨边高地的主校区。其中有一些仍然对公众开放,而其余部分则已经被封锁起来。
通常被称为巴特勒图书馆的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图书馆(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