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维基】
【繁体中文转简体中文】
麻省理工学院(英语: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MIT)是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861年。主校区沿查尔斯河而建,当时目的是为了响应美国与日俱增的工业化需求。学校采用了欧洲理工大学的模式办学,早期著力于应用科学与工程学的实验教学。学校的研究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期间,致力于开发电脑、雷达及惯性导航系统技术;战后的防御性科技研究使学校得以进一步发展,教职员人数及校园面积在占士·赖恩基利安的带领下有所上升。大学于1916年迁往现在位于查尔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1英里(1.6公里),占地168英亩(68公顷)。
麻省理工学院拥有6间学术学院、32个学系部门,常获纳入全球最佳学府之列。学校一直闻名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发展诸如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其他学术范畴。别名「工程师」的麻省理工体育校队合计31支,涵盖不同项目,学生因此可参与不同类型的跨校体育联赛。
麻省理工学院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涵盖97位诺贝尔奖得主、8名菲尔兹奖获奖者、26位图灵奖得主,以及52位国家科学奖章获奖者、45位罗德学者、38名麦克阿瑟奖得主。该校同时具很强的创业文化,由其校友所创办的公司利润总值相当于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截至2014年)。
== 校史 ==
=== 创校使命 ===
1859年,一份有关在新填海土地后湾区兴建一所文理学院的建议书遭麻省议会否决。
威廉·巴顿·罗杰斯随后草议成立麻省理工学院法团校董会,有关文件在1861年4月10日获得州长的签名批核。这位维珍尼亚大学的教授希望建立一所专科学府,以配合国内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纯专业学院不是他想要的类型,他认为博雅教育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他在草议中写道:「以我之见,理工学校唯一且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学。这不是指那些可在工作坊中学到的琐碎细节或文艺批判,而是那些对自然万物提供合理解释的基础科学原则。」
罗杰斯采纳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提倡教研并重。教职员除了进行研究外,他们还会向学生提供讲堂及实验室教学。
=== 早期发展 ===
就在有关草议获批两天后,美国内战的第一场战役就展开了。为时数年的战争使学校的教研工作延误。1865年,麻省理工正式在位于波士顿的校园内开班。这所新院校的使命乎合《土地拨赠法案》的要求,故获赠地作进一步发展。1866年,由土地销售带来的利益使学校得以在后湾区发展。
「波士顿理工」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别称。大学采用欧洲理工大学的模式办学,早期比较重视实验教学。虽一直受到财政问题困扰,但在弗朗西·斯亚玛撒·沃克的带领下,学校还是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不断成长,继而开办电子、化学、海洋及洁净工程学,并兴建了新的教学大楼,亦吸纳了更多学生。
大学课程渐趋职业导向,教学内容少了一些理论科学。可是,这所年轻的学府仍面临财政危机,并受到管理层的关注。在这「波士顿理工」的岁月里,学校的前教职员、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曾六度建议将麻省理工并入当时哈佛学院的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位于狭窄的后湾区的麻省理工学院无法负担进一步的校园扩展费用,而学生的人数却不断上升,使之日趋拥挤。学校急需基金或捐款以维持正常运作。最终,校方在师生、校友的强烈反对下接受了与哈佛合并的邀请,惟1917年麻省最高法院以反大学垄断的理由禁止了此举,结束了这场「合并风波」。
1916年,麻省理工学院迁移至查尔斯河剑桥市的岸边,沿岸伸延逾1英里(1.6公里),此为填海土地。这充满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新理工」校园,由建筑师威廉·W·博斯沃思设计,受惠于一位匿名「好心人」的捐助,这位先生自1912年起便一直向校方提供资金。1920年1月,这位「好心人」的身份曝光——是来自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工业家乔治·伊士曼。他发明了新的电影制作及编辑方法,并成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1912至1920年期间,伊士曼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了两千万美金(现值两亿三千多万)的现钞及柯达的股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