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重整 ===
上世纪三十年代,校长卡尔·泰勒·康普顿及副校长(职位等同教务长)万尼瓦尔·布殊重新提倡纯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的重要性,并减少了职业训练成分。与常春藤盟校不同,麻省理工的学生主要来自中产阶层,学校的经费多来自学费而非捐款回赠。大学最终于1934年获选入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
根据1949年的路易斯委员会报告,麻省理工学院「仍被广泛认为是一所职业导向学校」,这亦是委员会希望改善的「不太合理之现象」。有关委员会全面地研究了学校的本科课程,建议校方提升多元性,并避免让工程学或政府津贴的研究项目过于远离文理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院及斯隆管理学院均于1950年成立,与发展完善的理学院及工程学院互相竞争。本被边缘化的经济、管理、政治、语言学系开始力争上游,并吸引了在学界广受尊重的教授前来授课,更开办了研究生课程。侯活·韦斯利·约翰逊(1966年)及杰罗姆·威斯纳(1980年)任职校长期间,学校进一步强调人文的重要性,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院得以继续发展。
=== 军事研究 ===
麻省理工学院的军事科研活动随著二战的爆发而渐趋频密。1941年,万尼瓦尔·布殊获委任为科研发展部长,负责分配资金给包括麻省理工在内的少数获选定的大学。大战期间,全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学家聚集在1940年成立的麻省理工放射实验室,协助英国军方发展多腔磁控管雷达技术,对整个战争影响甚大,亦塑造了战后的研究方向。于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仪表实验室(也被称为麻省理工仪表实验室 MIT 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内进行的陀螺仪、照准器、投弹瞄准器及惯性导航系统的监控机制研究项目,旋风计算机中的模拟飞行电脑系统,由哈罗德·金顿指导的高速摄影、间谍气球开发等,均为其他主要的军事研究项目。大战过后,麻省理工成为了全美最大型的战时研发商(因而惹来了一些批评),仅是放射实验室就聘请了四千名工作人员。截至1946年,全校剩余了约一亿(现值十二亿)美元的资助金。可是,军事研究并没有因二战的终结而结束。贤者系统、弹道导弹、阿波罗计划等均为麻省理工战后的政府资助研究项目。
这些科研都深深影响著大学的发展。一份1949年的报告指校方「没有因战争的结束而放慢校内的工作步伐」,并忆述了学校在战前的那段「平静的岁月」,但报告也承认大学对军事发展的贡献,并赞同校内师生人数、设施及研究课程确因发展军事项目而得以提升。在卡尔·泰勒·康普顿(1930-1948年校长)、詹姆斯·赖恩·基利安(1948-1957年校长)及朱利叶·斯·力通(1952-1957年校监)的带领下,麻省理工的教职员及研究生人数分别上升了两倍及五倍。他们的校园扩建策略为大学进一步的成长写下了蓝图。
到了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初,国内反战者抗议美方参与越战及麻省理工继续进行军事研究。1969年3月4日,在一次师生会谈后,校方决定成立科学家关注联盟,旨在研究如何将学校的发展重点,从军事转移至环境及社会问题范畴。最终,麻省理工退出麻省理工仪表实验室(MIT …